作者:癌症健康管理师(杨三)

为菊科植物牛蒡ArctiumlappaL.以果实(牛蒡子)入药,根亦供药用。

牛蒡(浙江义乌、永康,江西、贵州);牛蒡子(河北,山西,山东,上海,陕西);牛子(河北,山西,山东);大力子(河北,山西,山东,浙江江山,江西,陕西,贵州);鼠粘(河北);鼠粘子(河北,陕西);治鼠子蛋(河北);钩刺果草(上海);牛菜(江西);恶实(江西,陕西);牛胖子(贵州);象耳草(贵州贵阳);毛然然子(青海);黑风子(青海);毛椎子(贵州);粘苍子(辽宁);鼠尖子(江苏);弯把钩子(江苏);万把钩(江苏);老母猪耳朵(《常用中草药图谱》)。

多年生草本,高1-2米。主根肉质,长30-60厘米。茎直立,多分枝,紫色,有微毛。基生叶丛生,有长柄,向上柄渐短,叶片心状卵形至宽卵形,下部的叶长40-50厘米,宽30-40厘米,在茎上部的叶逐渐变小。叶片先端圆钝,基部通常为心形,边缘带波状或具细锯齿,下面密被白色绵毛。夏季开紫红色花,头状花序簇生茎顶,略呈伞房状,直径3-4厘米,有梗。总苞球形,密被钩刺状苞片;全为管状花,先端5裂,裂片窄长三角形,聚花雄蕊5个,花药紫色;子房下位,花柱长,柱头线状2歧。瘦果,长椭圆形或倒卵形,略呈三棱状,具不明显棱线,长5-6毫米,宽约2.5毫米,表面灰褐色,上具斑点;冠毛短刷状,淡黄棕色。

生于路旁、沟边或山坡草地;有栽培,全国各地广有分布。

果实秋后采,去杂质晒干;根四季可采,洗净,切片晒干用。

果实:辛、苦,寒;疏散风热,宣肺透疹,散结解毒;根:苦、辛、寒;清热解毒,疏风利咽。

入肺、肝、胃经。

(1)麻疹、疹出不透:牛蒡子、浮萍各3钱,蝉蜕、薄荷各1钱,水煎服。(《山西中草药》)

(2)咽喉肿痛:牛蒡子3钱,板蓝根6钱,桔便3钱,甘草2钱,水煎服。(《山东中草药手册》)

(3)感冒:牛蒡子研粉,每日3-4次,每次1钱-1.5钱。开水吞服,小儿酌减。

(4)肿毒:1)牛蒡子3-5钱,水煎服。2)根叶捣烂敷患处。

(5)疔疮:牛蒡叶捣烂敷患处。

(6)创伤出血:牛蒡叶,紫珠叶共研细末敷患处,血即止。(方(7)-(10)见江西《草药手册》)

(7)肾虚耳聋、头晕:牛蒡子2两,水案板根5钱,炖猪耳朵吃。

(8)疏风壅涎唾多、咽膈不利:牛蒡子(微炒)、荆芥穗各1两,甘草(炙)半两。并为末,食后夜卧,汤点二钱服,当缓取效。(《本草衍义》)

(9)喉痹:牛蒡子6分,马蔺子8分。上二味捣为散,每空腹以暖水服方寸匕,渐加至一匕半,日再。(《广济方》)

(10)风热闭塞咽喉,遍身浮肿:牛蒡子一合,半生半熟,忤为末,热酒调下一钱匕。(《经验方》)

(11)风龋牙痛:牛萝子炒,煎水含嗽吐之。(《延年方》)

(12)热攻心,烦躁恍惚:牛蒡根捣汁一升,食后分为三服。(《食医心镜》)

(13)头面忽肿,热毒风内攻,或手足头面赤肿,触着痛:牛蒡子根洗净烂研,酒煎成膏,摊在纸上,贴肿毒,仍热酒调下,一服肿止痛减。(《斗门方》)

(14)反花疮,积年诸疮:牛蒡根熟捣,和腊月猪脂封上。(《千金方》)

(15)虚弱脚软无力:牛蒡子根炖鸡、炖肉服。(《重天草药》)

(16)咽喉炎或流行性腮腺炎(痄腮),大便干燥:牛蒡子,栝楼子各3钱,水煎服。(《河北中药手册》)

牛蒡子内服1.5-3钱,外用(煎水含漱)适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izhuyea.com/zzyrybw/9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