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荆斩棘课题组年开年之作去叶处理
元 旦 节 快 乐 年1月,课题组的研究论文以DefoliationsignificantlysuppressedplantgrowthunderlowlightconditionsintwoLeguminosaespecies为题发表在FrontiersinPlantScience(生物二区,5-yrIF:6.)上,论文的第一作者是博士后王宁,郑培明副研究员是论文的通讯作者。 HAPPYNEWYEAR 木本植物幼苗更新是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过程,在森林动态演变过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在森林发展的不同阶段,植物会面临不同程度的病虫害干扰,而在植物群落演替和植被修复过程中,幼苗阶段是生长最为脆弱、对环境变化响应最为敏感的时期。在自然界中,植物幼苗生长经常受到光照非生物因子以及昆虫取食等生物因子的协同影响。生物与非生物因子对植物个体的共同影响以及植物个体叶受损后的恢复过程是目前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的热点。 为了研究不同光环境下更新层幼苗对叶受损的响应机制,本实验以刺槐和紫穗槐幼苗为研究对象,在适度去叶的基础上施加不同光照处理。实验设置了两个光照水平(高光对照和低光遮荫)和两个去叶水平(不去叶和去叶)。实验处理时间为70天,共分四次收获,主要测定植物的生长指标及生物量分配、叶片气体交换参数、比叶面积、叶片厚度、碳水化合物浓度等植物功能性状。结果表明:遮荫条件下的去叶处理造成了碳水化合物供应不足,进而显著抑制了刺槐和紫穗槐幼苗的生长。与对照组相比,遮荫处理显著降低了两物种的叶片厚度和木质素浓度,但遮荫处理叶片的比叶面积和总叶绿素浓度会显著增加,说明在低光条件下,两物种会减少对叶片的结构性投资,而增大对叶片获取光资源能力的投资,体现了低光环境下植物功能性状间的权衡策略。在实验处理期间,植物不同性状应对光照和去叶处理的响应顺序不同,植物生长响应对胁迫的敏感性高于光合响应,导致植物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在实验初期的积累。 课题组在暖温带木本植物应对病虫害响应机制方面已有多年研究,下一步将重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izhuyea.com/zzyrybw/9193.html
- 上一篇文章: 上海辰山植物园的观赏草之旅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