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产业网获悉:近日,《广州市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年)》(下称《行动计划》)印发,为全市半导体与集成电路、芯片产业规划了“时刻表”——

到年,广州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年主营业务收入突破亿元,年均增长超过10%;培育5家以上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全行业研发投入强度超过5%;新组建5个以上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领域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

《行动计划》还指明多项“硬核”举措,包括广州将力争引进张江国家实验室,重点开展12英寸先进SOI工艺研发;实现工业级、车规级的电力电子器件及射频器件研发和量产;以黄埔区为核心,打造“一核两极多点”的产业格局。

智能汽车“大脑”、网络硬件“中枢”、数字转型“心脏”……当前在工业领域,芯片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在广州首提“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之年,《行动计划》为广州助力全省打造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第三极”提供了政策支持。

铺开“芯”地图:沿着产业骨架做布局

64年前,硅谷一间出租屋内诞生的集成电路,成为一项改变世界的发明。60多年来,承载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微型硅材料——芯片,成为不同地区竞相追求的“宠儿”。

作为华南地区工业最齐全的城市,广州培植芯片产业已不只是能否把握时代机遇的问题,还关涉到全市如何在工业领域推进数字化、绿色化、国际化转型,并早日实现弯道超车。

产业往往强调集群和集聚效应,正如广州打造科技创新轴推进科技创新强市建设;打造“一江两岸三片区”发展数字经济,《行动计划》布局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同样提出打造“一核两极多点”的产业格局。

——以黄埔区为核心,建设综合性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聚集区,围绕集成电路制造,引入和培育一批高端芯片设计、关键材料设备、先进封装测试企业和重点创新平台。

——以增城区、南沙区为两极,增城区主要聚焦智能传感器和芯片制造等领域,充分发挥高校、新型研发机构的作用,加快大湾区智能传感器产业园项目落地建设;南沙区重点打造宽禁带半导体设计、制造和封装测试全产业链基地。

——鼓励越秀、荔湾、海珠、天河、白云、番禺、花都等区结合自身产业发展基础和特色,加快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相关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推进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创新应用。

一个崭新的广州“芯”地图正在铺开。这种空间格局的搭建,是基于广州现有的产业骨架。芯片产业链一般包括设计开发、晶圆制造、封装测试三个环节。

广州现已拥有泰斗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广东新岸线科技有限公司、广州昂宝电子有限公司等一批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广州兴森快捷电路科技有限公司、安捷利(番禺)电子实业有限公司、广东风华芯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封装测试企业;粤芯半导体12英寸生产线引领的高端芯片生产线,填补了制造环节的空白。

《行动计划》明确,广州将持续提升高端芯片设计能力;做强做大芯片制造业;推动封装测试业高端化发展。在初步构建起的芯片产业链基础上,广州通过“链长制”建设重点产业链群,进一步推动全市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

开辟“芯”赛道:制造环节突围、补链

位于中新广州知识城的粤芯半导体无尘车间,一台台天车在天花板上铺设的轨道上自由穿梭,携带着晶圆在不同工艺流程区域完成光刻、蚀刻等步骤。“企业建成以来,生产持续满载。截至今年1月,粤芯累计出货量超过30万片晶圆。”粤芯半导体副总裁吴永君谈道。

这些芯片产品将广泛应用于图像传感器、液晶显示驱动、指纹识别,电源管理等方面。作为国内专注模拟芯片制造的12英寸芯片制造公司,粤芯拥有大湾区唯一进入量产的12英寸芯片生产平台。粤芯的产品的“吃香”,揭示了国内市场对芯片制造的庞大需求。

芯片制造,曾经是广州乃至珠三角的产业链短板:深圳有早已坐上国内芯片设计领域头把交椅的华为海思;珠海除常规智能产品的芯片设计外,还包括了宇航芯片的设计;广州引入深南电路资源打造封装基板工厂……粤芯到来前,本地芯片产业链独缺“制造大咖”。

根据《行动计划》,广州将推动粤芯半导体二期、三期项目加快建设。同时,还将建设先进SOI(绝缘体上硅)工艺生产线,力争引进张江国家实验室,重点开展12英寸先进SOI工艺研发,推动与现有制造产线整合。广州在该领域发力,将有力推动行业升级。

“现有硅材料已经用了五六十年,很好用、很便宜,但是有个致命的缺点——漏电。现在有种新材料是SOI材料,不漏电,放三天、放一个星期照样有电。”中芯国际创始团队核心成员、云锋基金创业合伙人谢志峰表示,业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izhuyea.com/zzyyfyl/9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