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有条河,名叫拉马河
家乡有条河,名叫拉马河 在如皋西部地区,贯串着一条长长的河,接长江,通龙游河,它叫拉马河。 据说,名字的由来缘于一个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一天,他骑着马,带着小太监逛荡到如皋西乡,被一条小沟挡住了去路。乾隆皇帝勒住马,坐在马上举手遮阳,仔细往下一看:幸好,幸好!这条沟并不大,骑在马上也能过得去。他笑着说:“嘿嘿,区区小河也能挡驾么?快来给我牵住缰绳,拉马过河。”拉马河因此得名并沿袭至今。 拉马河从遥远的北方流过来,流经生我养我的村庄,又向遥远的南方流过去。童年的我曾痴痴地爬到河岸边高高的土堤上,向着南北眺望,却终究看不到它的源头和尽头。问娘,娘说不知,问爹,爹说很远。 拉马河的水一年四季都是碧青碧绿的。白天映出一个红彤彤的太阳,夜晚的水波里摇着一个或圆或缺的月亮,水中的月亮不孤单,成群的鱼儿游过来追逐着水底的星星,水面泛起圈圈涟漪,搅得月影如碎银般荡漾开来。下雨了,千条万条落进河里,在一波平静的水面溅起了雨花朵朵。云来,霞去,燕过······尽被河水照得一清二楚。 拉马河像一位睿智的老者,静静地守望者两岸的风景在四季轮回中枯荣兴衰。早春,河畔冒出一个个尖尖的芦苇笋,他们探到了春的讯息,迫不及待地唤醒了朵朵小花,紫珠草、一年蓬、蒲公英、婆婆纳……都姹紫嫣红地在春风中露出了笑脸。河里的水暖了,远远地,几只野鸭游过来,它们时而安然凫在水面,时而扎个猛子潜入水里。最是菜花金黄时,一河两岸,铺天盖地的菜花浩浩荡荡地盛开着,占得满坡满岸还不够,非要把河水都染得一派金黄,连花香都浸了满河,掬一捧清清的拉马河水,宛如盛满了一个春天。 几日不见,那些笋尖已长成高高的芦苇。农闲时分,我们会跟着母亲来到河边打箬子,嫩绿清香的苇叶柔软鲜嫩,采回去放在锅里煮沸,立刻清香四溢,加了糯米、蜜枣或红豆,尖如小山状的粽子就包成了。采过的芦苇不会受损,继续长高、长粗、长出更厚的叶子。等到芦苇长得密密丛丛、葳蕤满坡的时候,夏天已经悄悄地来了。 拉马河的夏天是一年中最热闹的季节。河水清凉,河泥肥沃,螺虾丰盛,无论男女老幼,都喜欢往河里去,游泳、摸螺是最乐意的事。午后,我总爱缠着大人和我一起下河,母亲拗不过,拉着我,带上木盆,到河里摸河蚌去。用脚在浅水边的烂泥上踩,感觉有东西硌脚,手伸下去一抠,一个又大又结实的河蚌就被抠出来了。不多会儿,盆里收获满满,在母亲的催促下,我带着收获满意而归。 浅水沼泽处还会长出另一种叫“蒲”的植物。每年夏天,我们会采了上面的蒲棒回来,晒上几个太阳,夜晚来临,点上一根熏蚊子。 拉马河不光承载着如我般孩童的欢乐,还曾是父辈们劳作的重要场所。早些年,河里常有来往船只,装运沙石、木头、家具等货物,河边随之兴起了一些码头,装卸工也就成了农人的另一个身份和职业。船到码头,各家的劳力就带着担子、畚箕纷纷赶往河边,上船装货,上岸卸货,一趟趟往返奔波,用自己的汗水和苦力挣取报酬。随着社会的发展、道路的开拓,水上运输已逐渐被取代,父辈们的这份工作也自然消失。 没有了汽笛声声,没有了人来人往,拉马河冷清了,也老了,犹如昔日壮汉,如今已经日薄西山。然而,当年的码头还在,年年的花草依旧,还有很多如我一样在拉马河的怀抱里长大的孩子都不会忘记,拉马河不孤独! 一条拉马河牵出多少乡愁…… 欢迎下方留言, 分享你记忆中的家乡小河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izhuyea.com/zzyycxz/840.html
- 上一篇文章: 杨柳山歌云南最具特色的乡村文化践行者
- 下一篇文章: 最美建园这些植物你都认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