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血养心,益气健脾归脾汤
《济生方》。 白术、茯神、龙眼肉、黄芪、酸枣仁各30g,人参、木香各15g,甘草8g,当归、远志各3g(当归、远志两味,是从《校注妇人良方》补入)。 加生姜6g,大枣3-5枚,水煎服。或按上述调整剂量比例放大,作蜜丸,每丸约重15g,空腹每次服1丸,每日3次,温开水送下。 体倦食少,惊悸怔忡,失眠健忘,盗汗虚热是本方所治重点,这些症状的出现,系心血失养所致。本方命名为归脾汤,说明心血失养的原因是归之于脾,则用归脾名方。由此可见,脾虚是导致心血失养的关键所在。本方主治心脾两虚证。心藏神而主血,脾主思而统血。中医学认为,脾胃有化生营血之功,肝藏血而寓魂,心主血而藏神,魂乃神之始基,故日:,“随神往来者谓之魂。”体倦食少、虚热者,系脾气亏虚,劳伤心脾;惊悸、怔忡、失眠健忘、盗汗者,系心血暗耗,心失所养;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均属气血不足之象。治宜补血益气,养心健脾。方中以味甘性温之人参、白术、黄芪归经入脾,以增强生血之源,为主药;以甘温酸苦归经心、肝之茯苓、远志、酸枣仁、龙眼肉、当归养血疏肝、补心安神,为辅药;以木香理气醒脾,补而不腻,为佐药;炙甘草补中健脾,调和诸药,为使药。综观全方,共奏补脾养血,益心安神之功。 妇女脾虚气弱,不能统血而见崩漏,或经期超前,量多色淡;脾虚而不运湿,则湿浊下注而为白带诸症,应用本方,主治虽异,机制则同,皆属异病同治之义。 补血养心,益气健脾。 1.心脾两虚,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不足。见健忘不寐,心悸怔忡,虚热盗汗,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 2.脾不统血。见大便出血,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带下,或者淋漓不止。 本方为治劳伤心脾、气血两虚的良方。既可补心血,安心神,又可补脾气以统血。本方如加熟地黄,名黑归脾汤,补血之力大增;若加地榆、阿胶、紫珠叶、侧柏叶、大蓟、茜草等,可用于崩漏止血;若加茯神、远志、酸枣仁,可用于偏心虚者;如加重人参、黄芪,可用于偏气虚者;如加重龙眼肉、当归,可用于血虚者;若加陈皮、半夏可用于食欲缺乏;若加麦冬、五味子,可用于咳嗽、盗汗;如加黄连、生地黄,可用于心火过旺,烦热怔忡;如加麝香、山药、朱砂、桔梗,可用于心气不足,惊悸恐怖、喜怒无常。 阴虚潮热者非本方所宜。 现代应用1.癫痫 精神恍惚,心悸易惊,喜悲无常,身体疲倦,饮食减少,舌色淡,脉细无力,投以归脾汤:人参、木香各15g,白术、茯神、黄芪、龙眼肉、酸枣仁各30g,当归、远志各5g,炙甘草8g。将上药水煎2次后合并药液,分2-3次服,每日1剂。结果:用上药治疗癫痫28例,治愈者22例,显效者4例,有效者2例。10剂为1个疗程,一般服1-2个疗程即愈。 2.脑外伤后遗症 据报道,用归脾汤加减治疗脑外伤后遗症88例,其中痊愈者41例,显效者30例,好转者17例。大多数病例服药在30剂以下。处方:白术、茯苓、龙眼肉、酸枣仁、当归、远志各lOg,黄芪15g,人参2g,木香、炙甘草各5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加减:瘀血头痛,头昏脑涨,时轻时重者,加桃仁、川芎、赤芍、蔓荆子等以活血化瘀;精神不振,思维迟钝,腰酸膝软者,加何首乌、构祀子等以滋阴补肾;痴呆不语、行动迟缓者,加钩藤、天竺黄、石菖蒲等以开窍祛痰;视物模糊、耳鸣、口干舌燥、颧红烦热者,加龙骨、牡砺、磁石、鳖甲、龟甲等以潜阳滋阴。 3.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黄芪30g,白术、茯苓、龙眼肉、酸枣仁、党参各15g,木香、当归各lOg,炙甘草、生姜各6g,大枣3枚。皮肤粘膜瘀斑加仙鹤草、茜草、紫草;鼻出血、齿出血(或呕血)加白及、三七;月经过多加仙鹤草、海螵蛸、茜草炭;贫血甚加阿胶、女贞子。每日1剂,水煎服。结果:32例中,显效(血止,血小板数正常;随访2年,无复发)21例,好转7例,有效、无效各2例。 4.再生障碍性贫血 用本方加减:人参(分兑)、当归、龙眼肉、补骨脂各12g,黄芪25g,白术、酸枣仁、山茱萸各15g,炙甘草10g,茯苓、制何首乌、阿胶(烽化,分兑)各20g,鸡血藤30g,三七(研末分冲)6g,生姜5g,大枣6枚。肝肾阴虚加知母、黄柏;脾肾阳虚加肉桂、附子;发热加羚羊角(代)、金银花、连翘;内脏出血加仙鹤草、炒荆芥、炒地偷;皮下癖斑加茜草炭、生地黄炭;便秘加火麻仁、郁李仁;骨蒸潮热加青蒿、地骨皮;纳呆加焦神曲、焦山碴、焦麦芽、炒山药等。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结果:9例中,临床治愈4例,显效3例,有效、无效各1例。 注意:以上一些处方必须是专业医师开取,根据病情轻重程度不同药量有加减,切不可私自使用。以上处方都是医师基于实践得来,仅供大家参考,不可私自使用。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izhuyea.com/zzyrybw/450.html
- 上一篇文章: 香港印记这些花儿你能否分的清
- 下一篇文章: 图说师院校园花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