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大江南北枸杞红
最新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枸杞天生和田园有着密切的联系,准确地说,不是有联系,枸杞本身就是田园诗,是牧童、钓者、村妇、农夫构成的青绿山水的重要棋子。一直很遗憾,古代现在那么多画家,怎么就没有几个画枸杞的,红果绿叶老干枯根,本来就是挺好的图画啊。 中国人就怕念叨,我没见过,不代表没有。刚刚和朋友感叹这个事的时候,对方发过来一个链接,一看,Word天,这枸杞画得也太中国味道了。枸杞本来就是中国的,它和菊花搭配,就是著名的“杞菊胶囊”——枸杞和菊花都是护目滋阴之用,和竹子搭配,就是清沈复在《浮生六记·闲情记趣》所说的:“或绿竹一竿配以枸杞数粒,几茎细草伴以荆棘两枝,苟位置得宜,另有世外之趣。” 总之,在古代诗人笔下,比如《诗经》、杜甫、苏轼、王安石、刘禹锡等人的笔下,枸杞是一个无所不在的存在,简直快要赶上著名的松、柏、竹、菊了,尤其是在《诗经》年代,枸杞既可以吃、又可以采,又可以寄情言志,枸杞丛旁边,又是年轻男女约会的好地方,简直是农作物一样的存在。 所以,当我看到这位画家画的这些枸杞的时候,由衷喜悦。枸杞红得热烈、结得奔放,热闹喜悦,正是大名鼎鼎的中国红。 画家叫王毓中,号:雨中梅,荒草山人;宅号:紫竹堂。 年出生在青海省民和县,现居住在宁夏银川市。一个自幼酷爱书画艺术的农村孩子,由于条件环境所限,儿时无缘学习书画。年恢复高考时报考了艺术院校,参加工作后,下矿井、进工厂、蹲机关,始终找不到学习书画的启蒙老师。80年代中期,开始了自学之路,以、画谱为教材,以齐白石、吴昌硕、李苦禅、潘天寿等近、现代国画大师们为榜样,以大自然为老师,从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充实发展自己的书画艺术。专攻写意花鸟画,尤以梅、兰、竹、菊四君子及荷花、牡丹、枸杞见长。 这些枸杞,应该是画家的家乡一代的枸杞,果实饱满,枝干也虬曲,就是根型和华北华东一代的不同。这就是中华枸杞和野生枸杞的区别吧。这个也没有必要争论,好看就行。 我想起前几天,到过一个即将拆迁的村庄,村后有一大片苹果园,果园以大片的枸杞为墙,果实都是大而饱满的,叶子落得差不多了,泼辣辣红了整整一道篱笆墙。人烟稀少,麻雀正叽叽喳喳吃得正欢,我一过去,麻雀都扑棱棱飞跑了,飞得慢的,是肚子吃大了,干脆在地上迈着方步走,也不怕人。 不知道现在这片枸杞还在不在了,很是惦记。 上图名为《枸杞红了》,作者余述辉。 下面的故事更精彩。 在扬州,也有“吃枸杞头”的传统。 枸杞枝繁叶茂,根茎粗壮,花果鲜艳。苏轼在《小圃五咏·枸杞》中称其“根茎与花实,收拾无弃物”。散布在扬州各处的枸杞树中有不少老寿星,它们就像扬州的古典园林一样,每一株都是十分珍贵的人文资源;它们还与乡愁紧密相连,独特韵味值得慢慢品尝。 “一脑三头三草”野味香,枸杞头便是其中之一。草长莺飞的时节,明媚春光里,地头、田埂、河岸边的野菜纷纷破土而出。在盛产野菜的季节,扬州人最爱吃菊花脑、香椿头、马兰头、枸杞头、秧草、鱼腥草和蒲公英。 提起枸杞,很多人想到的是果实。其实清明前后,枸杞长出了新鲜的嫩芽,掐下来或炒或拌,味道也是极好的。汪曾祺在其作品中也曾提到:“春天吃枸杞头,云可以清火,如北方人吃苣荬菜一样。”老扬州黄奶奶今年已经摘了两茬枸杞头。“相比较于过去,现在野枸杞树少了很多。加上枸杞灌木很普通,因此很多人可能经过时都没有留意到它们的存在。”黄奶奶说,阴历三月过后,枸杞叶上就有了虫子咬过的沙眼,再往后苦味越重叶子越老,就没什么吃头了。苏东坡对于枸杞喜爱有加,他曾特意为枸杞赋诗:“根茎与花实,收拾无弃物,大将玄吾鬓,小则饷我客……” 在大家的印象中,枸杞主要生长在西北宁夏等地,扬州为啥也有很多枸杞呢?枸杞在我国分布地区比较广,既有野生也有栽培。“枸杞喜欢干旱日照时间较长的生长环境,因此我国枸杞的著名产地为宁夏及青海。”他表示,相比较而言,扬州的枸杞果实比较小,含糖量不如宁夏枸杞果高。 枸杞是长寿树种,但是野生的环境并不利于其生长,扬州原有三棵“古董级”枸杞树,一处在红园内,一处在汪氏小苑,一处在灯草行洪家。多年前,红园和汪氏小苑的枸杞树死了,如今只剩下洪家的这棵。 在灯草行的洪家,一把“巨型绿伞”覆盖了半片小院,整个枸杞树高约3米,与灌木状的枸杞相比,这棵树要粗壮得多。为了防止旁枝垂落,洪家人还特意用铁架子撑起了旁枝,现在这棵树长势仍然很好。多根茎干不断往上生长,枝干上的裂纹记载了百年的沧桑。树下立了一块牌子,为年市园林管理局所立,牌子上标明树龄“年”,保护级别“一级”,保护单位“洪烨”。 “洪烨是我的父亲。”父亲去世后,洪再平便接管了照顾枸杞的任务。施肥、剪枝、扦插……为了养护这棵古树,洪再平很少长时间出门,他按照父亲传下来的方法用洗过鱼肉的水,给枸杞施肥。 每天都花很长时间侍弄它,如今他们一家人都已经对这棵树产生了浓浓的感情。洪再平说,虽然这株树已有多年历史,但直到现在每年都能结四五斤的枸杞子。说着,洪再平从房间里取出一瓶几年前泡下的枸杞果酒。“这些果子粒粒硕大,这棵树应该是比较好的品种。” 从洪再平记事起,父亲对枸杞一直是“特级保护”。“如今我们每年会采摘很少一部分枸杞头,但是当年父亲从来不准我们采摘嫩芽。孩子们叫嚷着要吃枸杞头时,父亲就会请母亲去外面买了回来炒给我们吃。”他说,在父亲的影响下,家里人都把这棵古枸杞当成了“传家宝”。 “这棵树到底什么时候栽的,没有人能弄清楚。”洪先生说。如今,洪再平也有了儿孙,尽管子女们大多在外地,但是只要一有时间全家人都会聚在一起。“可以说,这棵宝贝见证了我们全家六代人的故事。” 古枸杞旁,是洪再平去年秋天剪枝后插在土中的枝条,今年也已经冒芽了。“插在土里,成活后送给亲朋好友,这是父亲留下的习惯,无论是古枸杞扦插的‘子孙’,还是甜美的枸杞果,好东西都要大家分享。”也正因为这棵树、这百年的情谊,洪家把他们这个家取名为“枸杞庭院”,他们还出了一本《情满杞园》的纪念册,以此纪念洪家与枸杞树的“因缘”。 相传乾隆南巡驻跸扬州时,曾幸此园。乾隆见爱园内梧桐阁、枸杞很不一般,随口吟咏一句“百尺梧桐阁,千年枸杞根”赐赠。上了年纪的枸杞便被称为“千年枸杞”。 老枸杞,见证了扬州人的造园梦。手腕粗的宁夏大枸杞,移植到此地时就已有近百年历史。这棵老枸杞可以说见证了多年来扬州人的造园梦。 说完扬州的事,再说说河南的枸杞事儿吧。卿园主人是河南的,他最近帮着小伙伴们设计了几个枸杞桩,第六个被窝希望有枸杞生桩求造型的朋友,可以从中有个借鉴。 最后两个是卿园主人的成品枸杞盆景了。 生桩到手,最好找明白人先看看,再自行修剪。因为造型的事是首要大事,不小心剪坏了,就麻烦了。这些桩是非常幸运的,遇到了一个好的设计者。所以,我们要对会设计的、能帮着画几笔的人抱以尊重。 现在有两个生桩,从后台发给我的,希望我帮着设计个造型,可是我想了好几天,也没想出来个所以然。所以求教一下大家。 上边这个生桩,你看看卿园主人刚才的那一棵成品,或许会有所启发。 上边这个桩,你是截短了吗?原来那么长的根,截断了?如果不截短,倒是可以搞一个云头雨脚造型的那种,截短了,就只能看上边这几个脑袋了。有点可惜。年初,这位盆友问过我,我建议栽活了再说。现在来看,如果原来的根没有截短,就可以考虑提根,做云头雨脚造型了。我找个大致的图你看看。 快要结束此文的时候,一位盆友发来他的盆龄13年的枸杞盆景,取名“太极”。 我记得吴成发先生有一个作品,忘了叫什么名字了,一株古树下,一个白衣人在打太极。找了几个,不大像,看看枝条的处理方式,你参考参考。 压轴送出卿园主人的一棵过桥老枸杞,两山排闼送青来。 假以时日,做成水旱盆景,一定是下面这种盛景。 今天的内容这么好看,你为什么那么在乎你的手指头呢?看看左下角那个空虚的大拇指,把它点一下吧!不要点两下,一下就行!如果你想让更多的朋友知道……你肯定有办法的。 看看下边这个图,新华社都说了,鲁迅先生都讲了,看枸杞,要在被窝里看。 另外,如果引用这些图片,我不加任何水印,是为了你方便,但是你似乎可以悄悄写一句,用小字写就行——图片来自第六个被窝,帮着在下宣传,不胜感激!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izhuyea.com/zzyrybw/3913.html
- 上一篇文章: 干货史上超全竹类植物识别图鉴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