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岳有条火坑古道,走进去却美若天堂
南岳有一条古道,被称为“清代火坑古道”,也称作“火坑石径”。其修建年代应在清代,但百度也不能告诉我们修建的具体年代。为什么以“火坑”命名,更是不得而知。盼知情的高人能够告知,深表感谢! 清代火坑古道几乎寂寂无名。因南岳首届山地越野大赛,才使得这条古道重见天日,也为大众得知。看来,南岳深厚的历史文化是越挖越深、越挖越多!旅游开发和文化挖掘工作更是任重道远啊! 乘坐传奇旅游环保车接近南天门,在“民俗文化城”下车,向前行十米许,沿道路左侧下行,即可发现一条石板小径,就是“火坑石径”。 道路全程几乎都用石板铺就,因为走的人少,枯枝落叶散落几上。 下不过百余米,即可看到对面的祝融峰。右侧出现一块巨大的石壁。 石壁上似乎天然刻就一方方印玺,其中的“文字”古朴庄重,极具美感。 “石中树”——路边一块大石,一棵竟从完全石头正中间生长出来,多少岁月,不知其历经了多少挣扎! 行走在石径上,四处都是山涧流水,有时只闻水声,不只溪流;听闻至近处,则有溪水从石板小桥下流过。 约下行一公里,一块巨石上刻有“民国十六年冬,永禁界内强伐烧炭,凭众罚立”。 路边生长最多便是细毛竹,不时有一丛丛紫珠点缀其间,在阳光下泛着紫金色的光芒,甚是好看。 原来紫珠树可以长到这么高。 接近中山沟谷底,路边的巨石越来越多。几乎所有的石头上都爬满了藤蔓,或长满了青苔。 地势逐渐开阔,青林层层交替着各种颜色,与蓝天呼应。 到达谷中空旷地带,不时见到废弃的房屋地基,只是地面以上的建筑已经完全不存在了。 冬天已经到来,这里仍然是以绿色植被为主流,黄叶夹杂其间,才让人感觉秋的气息。 石径沿着石头磊成院墙一路延伸到人烟居住之处。 常常也会有溪流直接从石径上方漫过。 石径本来还继续往下走,但我为了节省时间,向右穿过人户民居门前,开始向右向上攀登南天门路口。 转过一个小坡,祝融峰挺立在前方。中山沟中一片田园美景。 向西北方向望去,雷祖岭上有缕缕云雾蒸腾而起,与天边白云连成一片。从低处往高处看,黄、绿、白、蓝,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图。 进入冬季,这里的枫叶竟然还未黄透。 一大片狗尾巴草热烈地向天空跳着它们快乐的舞蹈,把希望的种子撒播在风中。 涧水哗啦啦地倾泄而下,漫过石径。这一片山谷中,大自然赐予人们最动听的音乐就是泉水叮咚。两侧山峰,到处都可以见到飞瀑流泉,数不胜数,游人不入其间,更是不知南岳腹地还有如此胜景。 一堆嵌入地表的大石,取代了规则的石板路面。 溪水流漫,走过去,又是蜿蜒而上的石径。 这里当年修路采用的石板与曾国藩古道相比,一是长度较短,二是不够规整。 山上的天气千变万化,刚才还碧蓝的天空,涌起了一簇簇的白云。望向对面的山脊,虽然看不到曾国藩古道的路面,但仍然可以分辨出那些最有特色造型如地标一般的天然巨石。 红叶、黄叶、绿叶,一同映照着蓝天与白云。 本是两块条石组成的小桥,外侧的一块不知何故已经偏倒出去。 左侧的另一条小溪从树林间层层流淌而来。 这边上山的石径明显多了游人的痕迹,个别素质较差的游客把矿泉水瓶和食品包装袋随手扔在路边,给这美丽的山林添加了不和谐的瘕疵。 沿着石径一路向上,幽静的山谷中只听到四处山涧水流和瀑布的声音。 路边树木稍低,就可以看到祝融峰高耸入云。 青山蓝天白云,如诗如画。 也许,这里是最接近天堂的地方。 一块巨石遮出下方一处天然石洞,远看石头仿佛一方斗笠。“斗笠”一侧刻有几个大字:“天南一笠 雨住上封正庵题”,猜测其意,应该是有个叫正庵的上封寺僧人,曾在此躲雨,事后感恩于岩石的遮挡,题下这几个字。 越往上走,道路更加平坦。 路旁不时出现大块的形状各异的石头。 一方水池出现在路边。原来,这是上方不远的祖师殿等处的生活用水采水池。 踏上南天门通往祝融峰的沥青路,回头一望,蓝天白云映衬山峰,山谷之间云蒸霞蔚,美若人间天堂。 自“民俗文化城”下至中山沟,再攀爬至南天门索道站,全程大约5公里。 南岳有千面,千面各不同! 走不同的路,领略南岳不同的绝美风光! 文/图:邓前程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izhuyea.com/zzycjjg/828.html
- 上一篇文章: 治疗少年白发的偏方
- 下一篇文章: 农博会送礼啦怀乡鸡好大米拿走茶叶水